作者: 文章来源: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发布时间:2023-05-30 08:53 点击:
这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中)、朱杨柱(右)、桂海潮。
5月22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体在转运途中。
我国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29日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林西强说,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先后参加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朱杨柱和桂海潮都是首次飞行。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5月30日,由3种类别航天员构成的全新乘组将出征太空,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林西强5月29日上午介绍,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其中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也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林西强表示,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自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2022年6月确定以来,3名航天员全面开展了8大类200余项任务强化训练及准备。面向工程新阶段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他们重点加强了空间试(实)验项目、空间站组合体管理和载荷出舱等训练。首次执行任务的2名第三批航天员,在乘组共同训练基础上,通过加强重点科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操作和适应能力。目前,3名航天员均为执行任务做好了全面准备。
第三批航天员均具备 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和条件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5月29日上午公布,中国第三批航天员朱杨柱、桂海潮入选,这也是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在5月29日召开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林西强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目前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已完成既定的训练内容,通过飞行资格评定,均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和条件。
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已于2020年9月完成选拔,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入选飞行乘组,接续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中坚力量。”林西强说。
我国计划于年底前完成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
林西强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说,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
林西强说,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需要,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2022年全面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初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100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阶段,其中航天驾驶员来自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主要来自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特别是有10余名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候选对象进入复选。
“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林西强说,如果港澳地区的候选对象通过复选和定选,可于明年初进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 实现首次登陆月球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5月29日上午说。
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林西强表示,近期,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全面部署开展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
空间站基本构型 将升级为“十”字构型
记者在5月29日召开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我国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我国将充分利用空间站目前已配置的舱内实验柜和舱外载荷,以及巡天空间望远镜等设施设备,滚动实施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4个专业领域近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近地轨道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将统筹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林西强说。
目前,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连续驻留空间站,通常每年进行2次乘组轮换、1—2次物资补给。
神舟十五号乘组即将返回
5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西强介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即将返回地球,目前在轨工作生活181天,各项在轨工作进展顺利,已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成为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入轨。林西强说,除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外,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涵盖了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目前,他们正在紧张有序开展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和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林西强表示,神十五乘组返回前,他们需要持续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在轨实(试)验,完成返回前实验样本采集、处置和下行物品的清点整理;待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两个乘组完成在轨交接和轮换后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