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章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发布时间:2025-02-06 15:08 点击: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愈发显著。导致水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以及土地开发等。亟需施行有效的治理手段,化解农村水污染问题,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成因,大致来源于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几个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属于较为显著的一种,伴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农村区域大量施用氮磷肥、农药等,这些化学物质经由雨水径流或者农田排水进入河流湖泊,致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水质也会变差。
另外,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小规模养殖场的不规范排污使水污染问题更为严重。还有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废水排放同样会带来水污染,尤其是造纸、印染、化工等行业因为技术滞后,仍有企业存在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废水乱排放的情况,对周边水体产生一定影响。
与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不同,农村污水较为分散且处理规模一般偏小,因而污水处理难度较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农村水环境污染物类别众多,涵盖氮磷化合物、重金属、有机物等。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影响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还会在农业灌溉时降低土壤质量,对农作物的生长构成威胁。
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常常出现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同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缺乏资金,导致治理进程迟缓。再加上农民环保认识不足,对水环境污染危害了解不够,普遍存在随意排放生活污水、随意乱丢垃圾等情况。此外,现有的污水治理技术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农村的特殊状况,许多地方仍然依靠简单的污水处理办法,缺乏针对农村的高效、低成本的治理技术。
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首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属于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把控农业面源污染对于优化水环境极为关键。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施药以及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来切实把控污染源。具体来看,应调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结构,推广高效能、低毒性、低残留的肥料和农药,激励农民运用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等方式,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降低化肥的过度使用。还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运用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手段,降低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避免农药残留给水体带来长期污染。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推行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举措,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轻农业活动对水体的不良影响。
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重庆市渝北区施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举措,成效显著。首先渝北区加大化肥使用结构调整的力度,开展了“负增长”行动,凭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区推行精准施肥。2017年,渝北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面积达到87万亩,主要农作物的覆盖比率超过了95%。这一举措明显提升了化肥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不必要的化肥使用,减少了化肥流失进入水体的情况。同时该区还大力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7300亩农田施行了自动化灌溉系统,配合精准施肥技术,实现了水与肥料的高效运用,降低了水体污染风险。
在农药使用方面,渝北区同样施行了积极的控制手段,通过构建区、镇、村三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切实增强了病虫害的防控精准度。尤其是在绿色防控领域,渝北区大力推行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技术,降低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程度。2017年渝北区的绿色防控示范面积达1.25万亩,防控覆盖面积达34.34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3.03%。另外渝北区还全方位开展“药械替代”行动,取消了24家高毒农药销售单位,减少了农药对水体的污染。针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渝北区运用生态化治理手段,推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建设沼气工程以及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基地,该区实现了粪污的有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其次,完善农村污水处理与排放系统。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证设施能够覆盖大部分农村区域。资金方面,可以采用政府主导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吸引民间资本介入。可通过推行污水处理费制度,让农民意识到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合理设定污水处理费用,进而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后续运营提供稳固的资金来源。同时在污水排放环节,要保证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标准符合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破坏水生态环境。
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广元市针对农村污水处理展开了积极探索,施行了集污水处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整治模式。首先展开资金的筹集工作,通过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的结合,保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资金需求得以满足。市政府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收取生活污水处理费,逐渐让居民意识到污水处理的经济价值与环境责任。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将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资源化利用策略,推动了生态工程的建设。如建设人工湿地系统来处理生活污水,借助植物和微生物的过滤作用,把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有效清除,经过处理后的水还能够用于灌溉农田。
第三,提高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主动发挥主导效用,通过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以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备。同时针对农村居住分散、环境繁杂的特性,应重点推广符合农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不大、安装方便并且运行成本较低,已逐步成为农村污水处理的理想之选。另外,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生态处理技术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能够切实美化环境,提高村庄景观,也获得广泛运用。对于垃圾处理,政府应建设完备的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激励农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通过政策扶持、设备推广等举措,提高农村的垃圾处理水平,从根源上降低水环境污染。
湖南省岳阳市的“农村污水处理与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型。岳阳市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投资构建了多个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站,以适应本地分散的居住模式。在项目启动之初,岳阳市政府通过广泛调研,发现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小型聚集区,而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难以覆盖到这些分散区域。鉴于此,岳阳市政府决定引入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这些设备能够依照实际需求灵活布置,极大提高了农村污水的处理效率。
与此同时,岳阳市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结合生态处理技术,将处理后的水用于灌溉农田,解决了农田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湿地内的植物不但净化了水质,也发挥了美化乡村景观的作用。岳阳市还将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供农民家庭使用,沼液和沼渣则用作有机肥料,回报农业生产。
最后,提升农民环保意识与社会参与度。利用乡村大喇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广泛传播环保知识,使环保理念深深印入人们心中。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农村的环保宣传规划,定期组织环保培训和讲座,助力农民了解现代环保技术,掌握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形势。同时政府通过宣传环保政策、法规等,提升农民对国家环保方针的认识,明确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责任,促使农民逐步自觉履行环保义务。
另外,主动宣传正面典型事例,给农民树立典范。经验表明,在强化环保意识和落实具体治理举措后,村庄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水质也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所以展示成功事例不但能够增进农民的信心,还能激发他们参与水环境治理的动力。
江西省上饶市的“绿色环保乡村建设示范项目”,就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政府不但定期组织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和阐释,并利用“乡村大喇叭”这一老百姓熟悉的方式,定期播放水环境保护知识,特别是针对农民日常生活里常见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问题进行详尽讲解。此外当地还多次组织农民环保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和环保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技术演示,帮助农民掌握实际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自觉参与的良好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