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夏生态环境厅 发布时间:2022-08-24 09:08 点击:
文章来源:8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出席发布会,介绍科技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刘友宾介绍,按照党中央部署,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学习纲要》),近日已出版发行。《学习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确定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旨在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近日制定并将印发《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编制指南》,指导长江流域各省份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科学有序推进总磷污染控制工作,持续提升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邹首民通报了近年来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相关情况。他表示,生态环境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生态环境科技服务能力。坚持面向生态环境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在重污染天气成因定量化和精准预报、天地一体化水环境监控预警、水气污染物控制、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行业企业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创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坚持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重大需求,联合不同领域多家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贡献科技力量。坚持把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提升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在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健康的新污染物防治等重点领域,创新科普方式方法,推动形成人人参与、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针对生态环境部在生态环境科技前沿布局方面有哪些考虑,邹首民告诉记者,科技前沿布局方面我们的理解是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加强生态环境应用基础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污染成因机理和演变规律的认识,能够促进提升污染防治攻坚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一是围绕建设宜居地球环境,探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下的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环境系统科学理论。二是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对细颗粒物和臭氧复合污染、流域水环境、水生态退化、土壤与地下水、危险废物代谢转化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提高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基础。三是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等进行研究,预测未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应对技术途径和调控机制。四是围绕环境健康风险防范,开展新污染物毒性测试、危害机理、计算毒理以及环境基准等研究,促进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关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成果预期,刘友宾告诉记者,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最重要的标志性预期成果就是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了推动“框架”的谈判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方作为主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导力和协调作用,并将在现有阶段性共识和政治推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领导力、协调力、推动力,就重点议题和重要日程与各方进行协调,坚持公平、透明、缔约方驱动的原则,推动构建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