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生态立市 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作者:盛晓芳 肖梦琪 王一平 鲍淑玲 梁小雨 孙楠 詹思佳 李阳阳 范晓儒 周志翔 文章来源:银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10 12:00 点击: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用专注、努力和认真的态度全面防治各类环境污染。如今,“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银川“颜值”飙升,蓝天白云常驻、青山绿水依旧。今年两会上,“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生态立市是发展的核心

政协委员索德胜认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是城市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核心是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城市应该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城市建设,布局城市功能,高效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索德胜说。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核心,聚焦大气、水、土壤防治‘三大战役’,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建议要重视生态教育,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基层群众生态文化科普宣传,严格环保督查巡查,推进环境执法标准化建设。”政协委员岳文涛说。

在人大代表刘鲜兰看来,“打好‘生态立市’牌,就要将‘绿色’融入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就要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在产业方面,要加快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刘鲜兰说。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城市产业体系

政协委员崔悦慧建议,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绿色生态经济;合理开发利用银川市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绿色消费,提倡追求自然、和谐、文明、健康、科学低碳、可循环的生活方式。还要打造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城市基础设施,科学谋划实施工业园区优化调整功能,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污水处理等基础环境设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大代表庙月萍建议,经过去年的集中治理和综合施策,农村秸秆禁烧已经取得成效。下一阶段,针对农村垃圾处理和厕所革命,政府应该理清思路、制定长远规划,在做好基础设施布局的基础上,综合施策,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降到最低,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人大代表马自龙建议,“要多方聚集资金,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马自龙还建议,组织专业人员下乡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并适当给予奖励措施。同时,设立管理农村垃圾的职能部门,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法规,科学制定整治方案和强制性回收制度,充分整合资源力量,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

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018年,银川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政协委员李波建议,要充分利用全市河湖水系等生态资源,围绕北塔湖、宝湖、丽景湖、环阅海湖等重点水域,加快推动景观亮化、功能提升改造,重点打造冬季冰雪旅游项目、音乐滨水乐园、婚礼主题公园、运动文化公园等旅游组团,结合全市生态资源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波认为,要借鉴杭州西湖、桂林两江四湖夜游等著名涉水夜景,以现有的绿化水系景观背景,改造、提升几大湖泊、湿地公园等夜景景观,同时加快推进健身场所及设施建设,明确主要湖泊、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侧重以足球运动、马术运动、极限运动、冰雪运动等特色体育项目来区分定位,避免同质化,释放银川活力、提升银川品牌。

政协委员张建立说:“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要打响黄河保卫战,做好滨河水系、人工湿地的重点工作,通过水系提升工程,改善银川水环境。在水生态提升方面,构筑银川绿色水系廊道,让天更蓝,水更清,群众享有更多民生福祉。同时,加强行业管理,持续深化河长制工作,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努力形成各部门、各区域共抓共管共治的流域保护合力。”

在人大代表孙建华看来,要使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也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要旨,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银川湖泊资源众多,在利用好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快我们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孙建华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先行市”写在工作计划的第一位,说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措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他建议,要从杜绝工业废水排放、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等方面,构筑生态壁垒,打好碧水保卫战。

此外,要通过稳定水源、定期清淤、畅通水体、划定生态环境承载力红线等,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给后人留下永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原文刊载于2019年1月10日银川日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