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吴忠打造人工湿地“净化器”

作者:见习记者韦璐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3-10-18 09:23 点击: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黄河畔滨河大道坐落着一座“安澜亭”,寄托着黄河长久安澜的美好期望。黄河水由南向北奔腾而过,与滨河大道另一岸的古城湾人工湿地形成照应。

尽管已是秋日,但古城湾人工湿地仍沉浸在一片绿意之中。长势茂盛的菖蒲、千屈菜、芦苇等植物,构成独特的生态美景。来这里游玩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空气清新、小桥流水,周末带孩子来游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

古城湾人工湿地占地面积约240亩,在景观价值之外,它也是吴忠市的尾水水质提升工程。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城镇污水排入黄河的水质要求为一级A类。2018年,自治区进一步提标加压,要求城镇污水排入黄河水质必须达到地表水Ⅳ类。”为此,吴忠市将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应用到黄河支流和重点入黄排水沟的综合治理中,古城湾人工湿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8年10月,古城湾人工湿地项目开工建设,并于2020年6月底竣工投入试运行。项目采用“生态滞留塘+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技术,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

吴忠市清宁福居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湿地运营管理负责人申骞介绍,古城湾人工湿地项目潜流湿地占地约180亩,表流湿地占地约45亩,生态滞留塘占地约7亩。这三块区域作用各不相同。生态滞留塘是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关卡,可对污水进行前期的悬浮物收集和粗过滤,同时这里也是湿地的急反应区,如果上游发现水质超标等异常情况,在这个区域就可以提前进行处理,避免异常水体进入湿地,对原本生态形成冲击。

通过生态滞留塘之后,水通过管网打入潜流湿地。在这片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种植着菖蒲、水葱、芦苇等水生植物。它们有着发达的根系,可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

申骞拨开一丛芦苇,指着它的根部介绍:“我们在植被根部之下填充了1.2米深的河卵石、砾石、火山岩等填料,这些物质能有效去除悬浮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汇入的水在这一环节经过吸附、过滤、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后变得清亮起来,再通过涌泉口排入表流湿地。最终端表流湿地起到对水的稳固作用,增加水的停留时间,并利用叠水平台增加曝气,增加含氧量,进一步提升水质。

行至古城湾人工湿地出水口,潺潺清水涌流而出。为确保达标排放,生态环境部门会对水质进行监控。古城湾人工湿地每天可净化6万立方米污水,年可削减污染物520吨。

同时,为提高中水回用率,去年吴忠市实施第一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古城湾人工湿地末端配套建设再生水循环利用设施,年可节约新鲜用水量1500万立方米,成功探索出一条人工湿地尾水高效节约循环利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