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3-10-20 09:32 点击:
文章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专题研究部署生态环保工作,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宁夏的意见》及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组织保障4类专项文件,对新征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宁夏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全会部署要求上来,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委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坚定不移地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美丽宁夏建设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为坚定扛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使命任务,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美丽宁夏时代新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
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奋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全自治区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的基础上,构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张图”,持续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生活污水、垃圾、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
守好百姓吃住安全底线。强化土壤环境安全联动机制,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全面完成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年度计划任务。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用地重金属趋势变化和污染成因分析研究,因源施策,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
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生产、生活、生态贯通起来,实现整县推进有新格局,提质增效有新成效,资金保障有新机制,融资开拓有新突破,资源化利用有新提升,制度建设有新进展,确保自治区党委全会提出的“到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继续在西北地区保持领先位置的目标”圆满完成。
加快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优先整治纳入国家监管、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按照行政村“看不到污水横流,闻不到臭味,听不到村民怨言”的要求,以房前屋后的沟、渠等水体为重点,加大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力度,明确新排查出的黑臭水体责任主体和整治要求,有效保障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
牢牢把握统筹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把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常态化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筑牢美丽宁夏的生态安全根基。
聚焦土壤污染。严格分类管理,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严格限制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问题,加大重点污染源整治力度。大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破解宁夏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困局。以规划引领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
聚焦工业园区。宁夏已形成了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电石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构成的主导产业,化工产业门类全、发展快、占比高、风险大。全自治区23座工业园区有18座在沿黄地区,一些结构性、区域性、系统性环境风险较大。要扎实推进安全风险园区分类、企业分级的管理模式,整合执法监管“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化管理评估等长效监管机制,着力提升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聚焦重点领域。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高风险领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和信息化追溯。建立沿黄城市、工业园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及城镇周边常态化管控生态环境风险长效机制,持续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落实“十四五”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减排阶段性目标任务。尽快制定公布全自治区第一批重点管控化学物质清单。
牢牢把握承担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宁夏肩负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承担着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要从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大局的高度认识和加强生态安全工作。
完善生态保护监管机制。以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完善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和生态保护监测网络建设,增强及时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常态化监管执法,及时查处生态破坏事件,不断提升精准识别和处置处理能力,坚决守住“三屏一带五区”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制定新时期《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编制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监管基础保障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加快生态文明创建步伐。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为抓手,把宁夏生态优势更好地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力争到2027年,全自治区各地级市半数以上市、县(市、区)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力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走在沿黄地区前列。
拓展“两山”转化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挖掘高品质生态产品的溢出价值,培育更多叫响全国乃至世界的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以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以及自治区“两山”转化的变革性实践、典型性案例、标志性成果,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产品、品牌赋能,把宁夏好山好水好风光、光热风土好资源,转化为更多发展优势。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