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构建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新格局

作者:陈建华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3-12-15 09:29 点击:

人类的生计高度依赖森林、草原、湿地、农田及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为新时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今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三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对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美丽宁夏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构建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格局明确了方向。

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宁夏承担着守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要素齐全,是全国重要生态屏障、重要生态节点、重要生态通道,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质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六种主要类型。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宁夏丰富的生态系统和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截至2021年底,全区有脊椎动物5纲30目87科47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84种;各种野生植物130科645属190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25种。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坚持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先后建立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0年来,持续开展全域禁牧封育,实施大规模生态移民搬迁和生态修复工程。率先完成“三屏一带五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自然保护地优化,建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构筑全方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彻底扭转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沙地荒漠戈壁变成绿洲,湖泊湿地生机盎然,越来越多鸟兽精灵出现在塞上江南。

宁夏各地充分发挥独特的生物资源优势,发展苗木产业、菌草产业、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特色农林产品等,科学合理规范利用生物资源,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人工繁育培育利用、生物质转化利用、病虫害防控等绿色产业以及生态旅游等活动,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在促进绿色发展、促农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补足短板

目前,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生物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本底不清、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薄弱、相关法规政策体系本地化不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态效益发挥,亟待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主流化是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各级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发展建设主流的过程,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之一。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目标,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构建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新格局

完善政策制度。锚定2035年美丽宁夏目标,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为重点,推进落实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高质量完成《新时期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编制,科学、高效指导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地位,明确宁夏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优先领域、重点工程、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区域的保护和分区管控,严格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物种栖息地、重要生态功能区。推动建立以贺兰山、六盘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争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类规划,适时启动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制定。分期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监测。研究制定宁夏生物多样性指数指标体系及考核管理办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推动责任落实。推动落实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自治区有关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办法》等“1+4”系列文件,压实相关部门责任,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以植物园、旅游景区、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等为主的迁地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立完善重点野生动植物名录,畅通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生态廊道,形成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与管理体系,不断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宁夏全境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和“三北”工程全覆盖的优势,加快推进“一河三山”生态修复、荒漠化综合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落地见效。健全河湖湿地保护制度,推进水土保持、禁牧封育、灌草植绿工作,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加大生态保护红线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生态破坏行为。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拓展转化机制。宁夏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独特的物种资源和区域性分布,都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产品,加以科学合理利用。加大区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力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更加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在保护前提下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转化,积极探寻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和可持续经营,将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工业和健康休闲产业等经济优势,通过生态产品品牌溢价、特许经营、生态公益岗位、效益补偿、碳汇交易等,形成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加强社会宣传。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活动,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巨大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推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保护成效明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资源库(圃)、标本馆(库)、植物园、动物园、收容救护中心等,打造一批有特点、有亮点、有看点的生物多样性“示范窗口”,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格局。倡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