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

作者: 文章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23 16:46 点击:


2021123日至202213日,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宁夏开展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22321日反馈督察报告,移交5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清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全力推进问题整改。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61项,其余16项(202511项、长期坚持5项)达到序时进度,1240件群众信访投诉件已全部办结,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督察整改落实情况予以公开。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夯实督察整改政治责任

(一)坚持政治引领,持续深化思想认识。自治区党委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教育内容,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习近平总书记“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的殷切嘱托转变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自觉。20239月,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1+4”系列文件,在宁夏历史上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新征程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擘画新蓝图。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均对全面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等作出明确部署,以硬举措、硬责任、硬作风不断增强督察整改落实能力,提升整改落实效果,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

(二)坚持高位推动,逐级压实整改责任。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成立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专题会等会议,研究部署督察整改工作。李邑飞同志多次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听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工作汇报,安排部署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工作。沿黄河宁夏段全境实地察看,专题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推进情况,督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张雨浦同志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部署落实,常态化调度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部署开展全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督促解决环保领域突出问题。自治区分管同志带领有关部门及各市、县(区)主动担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督导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

(三)坚持严督实导,压茬推进问题整改。以严的作风、严的要求、严的措施,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见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推进整改任务,实行表格化、清单化、节点化管理,每月调度分析,每两月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报告整改进展,每季盯办督办。严格销号标准、严把验收关口,坚持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公示一项,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见成效。对逾期未完成的任务,提请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约谈通报,加压督导、增补措施,用硬办法、硬机制推进问题整改。对已完成的61项任务,督导各地各单位开展自查自改,举一反三、查漏补缺,持续巩固提升整改成效。对达到序时进度的16项任务,跟踪调度、分析研判,推动各项整改任务往前赶、往实做、往细抓。

(四)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系统推进。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纳入自治区党委“四防”常态化督查重点内容,采取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对正在推进整改的任务主动跟踪督办,对已完成整改的任务开展“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效,严防问题反弹。扎实开展第三轮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系统“过筛子”、查短板、压责任,核准查实一批生态环境问题,层层传导压力,有效发挥督察利剑作用。深入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各地自查自改情况开展督导检查,有力有序推动各阶段任务落实。

二、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担当先行区建设使命任务

(一)先行区建设见势成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觉扛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以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构建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坚持把呵护好“一河三山”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巩固提升黄河岸线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成果,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四水四定”走在全国前列,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类进出,黄河银川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渝河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应用林光草光农光互补等生态治理模式,完成治理面积150万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宁夏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识和普惠福祉,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二)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构建碳达峰“1+N+X”政策体系,推动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健全宁夏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法规、政策制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全面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第一单”。不断夯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基础,银川市被列为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创新碳排放管控措施,银川市碳普惠交易、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区碳足迹评价等项目先行先试,探索了多元化、多维度协同控碳路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案例入选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全国首个“纯绿电小镇”、葡萄酒产品碳足迹研究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交流经验。全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500万千瓦,绿电占比提高到55%。新能源利用率连续多年超过96%,位居西北第一。完成国家第一批300万千瓦“沙漠、戈壁、荒漠”光伏基地建设任务。创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绿电园区,有力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绩效显著。全面启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大力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梯次推进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提级扩面”。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8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达到96.78%,全区地级城市建成区13条黑臭水体完成治理,县级城市黑臭水体保持“清零”。不断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着力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29个优先监管地块风险得到管控,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持续开展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重金属、电子废弃物等环境监管治理行动,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和“无废集团”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煤化工行业新污染物治理试点。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美丽新宁夏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建立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动态更新环境管控单元321个。颁布《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发布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等4项地方标准。出台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工作规定,年度新增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72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验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持续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全年排污权平台交易276笔,31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强化财政投入与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机制激励作用,兑现2024年纵向、横向生态补偿资金4亿元。

(五)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实效。开展以“防沙治沙 增绿护绿”为主题的黄河保护宣传实践月活动,创新实施高效植苗、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等新技术新模式,累计完成攻坚战总任务的42%。国家林长制考核连续2年获优秀等次。206个“三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地实施,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列入国家示范项目,废弃矿坑修复利用经验全国推广,固原入选西北唯一联合国“自然城市”。发现和引进雪豹、麋鹿、普氏野马等物种,经过宁夏的两条全球候鸟迁徙通道野生鸟类达到110余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三、坚持精耕细作,努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够稳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较为薄弱等问题。下一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重要抓手,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一是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系统学习、深刻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内涵,下大力气解决影响先行区建设深层次问题,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呵护好“一河三山”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宝地。三是坚定不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面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由立柱架梁向积厚成势转变,系统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基础。四是坚定不移推进问题整改。严格按照整改方案和验收销号办法规定,压实责任,倒排工期,督促各地各单位严守时限要求,严把验收关口,加快推进问题整改销号,同时坚持举一反三,系统排查治理同类型突出问题,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