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你不知道的贺兰山

作者:采写记者刘旭卓 文章来源:银川晚报 发布时间:2019-05-27 14:51 点击:

贺兰山。记者海坤摄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沈克尼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国防大学兼职教授,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获预备役中校、上校和大校军衔,及预备役金质荣誉章。还是拥有119万微博粉丝的“大咖”。

近日,军事历史地理学者沈克尼在《朔方人文科学大讲堂》作了题为《贺兰山两边》的讲座。他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各个角度,让这座大山,以全景的视角展现在人们面前。日前,《文化周刊》记者也就这一话题,对沈克尼先生进行了专访,更多关于贺兰山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一一浮现。

“贺兰”二字跟“骏马”没关系

沈克尼很喜欢“开门见山”这个词。他笑称,自己作为银川人,一开门见到的,就是巍峨的贺兰山。长久以来有一种讹传,说贺兰山是蒙古语骏马的意思。沈克尼说,蒙古语称马为“毛勒”,漂亮或俊称“高依”。蒙古语中的骏马,就是“高依毛勒”,跟“贺兰”二字没什么关系。

“我查考史籍发现,‘贺兰’是匈奴的部族名,后来为姓氏。”为了考证这个名字,沈克尼专门发表了《贺兰山历史概要》,文中写道:贺兰山,汉代称卑移山。汉代在今银川地区设廉县,《汉书·地理志》载:“廉县,卑移山在西北。”

那么“贺兰”究竟从何而出呢?这要从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说起。

“贺兰”一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书·北狄匈奴传》,西晋太康五年、七年、八年,由塞北入迁内地的匈奴人有13万余口,“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这十九种匈奴部落中,有一种叫“贺赖部”。《资治通鉴》说:“兰、赖语转耳”,贺兰就是贺赖的音转。

贺兰既是部族名,也是一种姓氏。贺兰氏随着鲜卑人的逐渐汉化,以后改为贺氏。由于匈奴贺兰部曾于晋太康年间驻牧于贺兰山地区,这座山便习惯地称为贺兰山了。

贺兰山主峰是“敖包疙瘩”吗?

作为一名军事地理专家,沈克尼经常奔波在野外,也不止一次上过敖包疙瘩,但这里到底是不是贺兰山的主峰?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沈克尼说,据他所知,贺兰山的主峰曾有过七种不同的说法。他开始寻找,关于贺兰山的主峰叫什么的线索。

在浩瀚的书海中,沈克尼觅得踪迹。现今的《辞海》说是达呼洛老峰,窦震寰的《贺兰山全貌》说是巴克丁;但在考察过程中,曾经贺兰山林场的工人又说叫沙锅洲,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人说为布古图(蒙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但汉族人又称为鹿架台。此外,沈克尼说,在一些大比例尺地图上标记的名称,又成了马蹄坡或敖包疙瘩。

这几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沈克尼查询了大地测量所得的精确数据,数据显示,位于贺兰山中部的马蹄坡之巅的敖包疙瘩海拔高度为3550.16米,是贺兰山的最高点,的确是贺兰山的主峰。在马蹄坡东侧,悬崖壁立,险峻难以攀登,一般从阿拉善左旗的西坡才能艰难登顶。上面有蒙古族同胞用石块堆立的“敖包”(又称“鄂博”),沈克尼说,敖包疙瘩的名字,应该就是据此而来。

本期采写记者刘旭卓

(原文刊载于2019527日银川晚报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