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实现“山绿”和“民富”的双赢

作者:固原市委党校 牛廷伟 文章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31 11:12 点击:

遵循生态伦理,大念“草木经”。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虽说经过上下各方多年不懈努力,昔日“山像和尚头,有沟无水流”的固原生态环境已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治理”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根本性转变。但是,固原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环境质量底线,把住资源利用上线,切实把经济活动、人类的日常行为限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限度内。

目前,全市有90万亩荒山需要治理,有110万亩未成林林地需要转化,有60万亩退化林分需要改造。因此,要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厚植绿色生态底色;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地方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严肃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终身追责;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构建起生态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多主体激励约束并重的治理格局;坚持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建设三管齐下、协同发力,为推进“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发展战略厚植基础。

激活主体责任,唱响“山水歌”。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长期奋斗,截至2018年固原全市81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4.5%,与业已建成的固海扬水工程、扬黄扶贫扩灌工程等城市水源工程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供用水网络体系,老百姓的用水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在生态建设上,要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用水原则,切实改变生活生产中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和浪费的问题,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在法治保障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宁夏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使河湖生态治理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方面有法可依;进一步强化“河长制”,建起“党政责任链”,形成“部门共治圈”,实现“公众齐参与”。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推动环境保护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把生态保护的法治依托做实做细;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

坚持利益导向,种好“花果山”。近年来,固原市根据境内不同区域、不同海拔、不同立地条件和土壤土质条件,试验引种了苹果、梨、大果榛子、黑果花楸等经果林,亩产值最低可达到9000元以上,相当于种植水地小麦的近8倍,相当于种植山旱地小麦的25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生态林业产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

因此,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着力推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富山水”和“富乡亲”的双赢,使各治理主体“权、责、利相统一”的生态环保责任链转变为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惠民富民的利益链,为发展康养休闲、生态宜居的新业态创造便利条件;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通过向其他地方提供碳汇服务将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经济回报,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生态建设的热潮中,从生态保护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反哺;尤其要把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花卉产业、特色种植和观光农业等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使老百姓从发展山水游、乡村游、红色游等旅游产业发展中收获更多红利;抢抓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大面积种植适宜养蜂植物和经果林,发展林下经济和庭院经济,在大力发展中蜂等“甜蜜事业”中争取把特色产业发展成为长效富民产业,让人们春赏醉美花海、夏享凉凉清风、秋观层林尽染、冬品冰雪胜景,让山山水水通过产业嫁接、文化融合焕发出蓬勃生机,既绿山川,又富百姓。 (作者单位:固原市委党校)牛庭伟

(原文刊载于2019年12月27宁夏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