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347号提案答复的函

作者: 文章来源:应对气候变化与机动车污染防治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29 10:45 点击:

[A]

[主动公开]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347号提案答复的函

宁环函〔2025〕559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积极构建我区土壤碳汇交易体系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发挥土壤固碳作用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门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等技术路径,系统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当前,土壤碳汇生态价值转化需依托碳市场机制,我国碳市场实行“双轨制”设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性)通过免费配额分配激励控排企业减排,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性)则鼓励额外减排行动,其核证减排量(CCER)可抵销部分碳排放配额,这使得强制性碳市场和自愿性市场形成互补衔接的闭环体系。

2011年,我国明确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试点区域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与地方碳市场有效衔接。我区属非试点区域,土壤碳汇等交易须在国家统一框架下推进。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激发我区低碳项目建设开发的主动性,增加碳汇、碳减排项目额外的经济效益,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我厅正在积极组织开展宁夏碳普惠体系建设项目,着力打通碳减排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

(一)积极构建碳汇方法学体系。组织编制《宁夏碳普惠方法学开发与申报指南》。一是健全全链条技术标准。通过统一核算边界、监测方法等11项要素,填补小微项目方法学空白,推动碳汇核算从“单点示范”向“全链条覆盖”转型。二是降低社会参与门槛。强调普惠性、可操作性等强制原则,配套减排激励措施,推动林草、农田等项目快速生成方法学。三是打通价值转化通道。建立“申报—评估—公示—发布”闭环流程,为项目进入自治区碳普惠平台及交易市场提供渠道。四是动态适配发展需求。设立开放的修订机制,确保方法学与政策、技术、市场同步迭代。指南将土壤等农业碳汇领域纳入适用范围,通过标准化核算为社会提供减排潜力储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目前已完成指南初稿。

(二)积极构建碳汇交易体系。一是积极先行先试。20234月,银川市率先启动碳普惠体系试点,依托“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开展碳普惠减排量交易。截至目前,发布空气源热泵、葡萄园种植等三个领域方法学,核算减排量19059.99吨,完成交易量672吨,交易金额50400元,为全区碳汇交易奠定基础。二是构建“1+4”政策矩阵。以《宁夏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为总纲,同步制定《宁夏碳普惠管理办法》《宁夏碳普惠减排量交易管理办法》《宁夏碳普惠方法学开发与申报指南》《宁夏碳普惠减排项目开发与申请指南》等4个配套文件,形成“方案管总、办法管流程、规则管交易、指南管技术”的闭环框架。目前已完成初稿编制。三是持续拓宽消纳渠道。结合我区生态资源禀赋,鼓励开发适合的方法学,依托银川市碳普惠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备案、核证、挂牌、竞价等全流程闭环运行。

(三)强化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门坚持“监测—研发—标准—推广”全链条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夯实数据底座。建立秸秆资源台账和常态化监测网络,布设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点320个、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4个,为核算我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强化技术攻关。联合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实施“水控盐还田”等自治区级研发项目2项,建立试验示范点5个,初步形成盐碱地秸秆培肥改良、粪肥定量替代等关键技术模式。三是健全标准体系。制定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地方(团体)标准5项,实现粪肥还田“有标可依”。四是推进种养循环。2024年全区粪肥施用面积830.95万亩、施用量879万吨,占可收集量88.5%;规模养殖场配套消纳用地564.4万亩,种养结合比重达90%以上,显著提升了土壤固碳扩容能力。

三、存在问题

(一)方法学缺失。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等部分领域方法学,尚未发布土壤碳汇相关方法学,导致土壤碳汇量无法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

(二)市场衔接受限。我区非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区域,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地方不得新建区域市场,致使我区无法直接实现碳汇量与碳市场衔接。

(三)开发准入门槛较高。土壤碳汇方法学开发技术对土地合格性、农田管理等要求严格,开发过程、经营周期长,前期沉没成本较大、收益滞后,开发者风险较大,且碳市场激励效果不显著。

(四)交易机制限制。全国碳市场和所有试点碳市场交易机制中,均对碳汇等核证减排量交易份额设5%-10%上限要求,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低于预期,甚至成本。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交易体系建设瓶颈,以“制度先行、市场驱动、科技赋能、多元消纳”为引领,聚焦“建体系、强平台、破技术、拓市场、造氛围”核心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体系,尽快发布实施。对标国家最新政策导向,充分吸收先行地区经验,对《宁夏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及四项配套制度进行修订,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条件成熟后按程序发布实施。建立“年度评估、动态修订”机制,定期集中听取企业、第三方机构及专家意见,确保制度与技术、市场同步迭代。

(二)强化平台建设,提升运行效能。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持续推进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碳普惠管理系统升级,逐步建成覆盖全区的碳普惠“一张网”。推动平台与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实现项目挂牌、竞价、结算全流程线上办理。

(三)加快方法学突破,夯实技术支撑。联合农业农村厅及相关科研院所,在引黄、扬黄灌区等区域开展盐碱地改良碳汇核算、节水灌溉碳汇效益评估等试点,边研究、边验证、边完善,逐步构建契合区情的土壤碳汇方法学体系。落实自治区碳足迹管理体系要求,以枸杞、葡萄酒、牛奶、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分批次开展碳足迹评价,稳步推广“碳标签”,以消费端减排带动生产端增汇。

(四)拓宽消纳渠道,激活市场需求。主动对接沿黄省区及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探索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我区土壤碳汇项目互通互认。鼓励大型活动、公共机构、国有企业优先购买土壤碳汇用于碳中和,适时打造“零碳论坛”“零碳政务大厅”等示范场景。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创新推出“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对符合条件项目在授信、利率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将土壤碳汇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项目所在村集体,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岗位开发,持续增强基层参与动力。

(五)加强宣传培训,凝聚社会共识。编印宁夏碳普惠及土壤碳汇宣传资料,及时发放至各级相关部门和重点乡镇。适时举办碳普惠业务培训,对项目业主、第三方机构、基层管理人员开展系统轮训。结合“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节点,联合主流媒体开展系列报道,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氛围。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2025827日                                    


(联系人:李佳宁  联系电话:<0951>5160680